2016年最大的黑天鵝,就是川普這隻了
 
瘋狂又粗鄙的川普即將就任世界最強霸權的總統,許多人認為這是西方民主效能的倒退
 
但若以其展現的魄力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恰恰相反,其當選正是反映美國人民需要一個對於改變現狀有力的領導階層,而將所謂政治正確列為次要
 
不但是有效的民意機制反應、實用主義底蘊,事實上還是對大政府需求的隱含表現(這點就美國人來說何其諷刺)
 

undefined

 
然本文主旨不在政治面討論,而是經濟 — 川普當選的真正原由,也是正處命運樞紐的美國未來將如何進展的關鍵
 
川普提出的經濟政策大家都已如雷貫耳,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應屬減稅,因為它涉及政策財源,影響到整個計畫的存續與方向。
 
其減稅的理論目的,在提高資本家利潤,以刺激其進一步投資、擴大稅基,反而能夠增加稅收,也就是保守派堅信的減稅「興利」期望。但真有這麼簡單嗎?
 
(過去稅基的擴大,究竟是全球化/中國因素的作用?還是「雷根主義」減稅下紅利使然?筆者有文章闡釋,在此就不贅述。)
 
其實仔細端詳就知道,整個川普的經濟政策精神,仍是所謂「供給學派」思維的延續
 
而供給側刺激途徑經歷近過去十年的驗證早已宣告失敗。(正當人們開始重新反思「需求側」改革時,保守派勢力即時全面反撲獲勝。改革別人永遠比改革自己容易,這實乃人性的獲勝)。
 
undefined
 
當市場需求空乏無力,逐利的企業只會將資源投入資本市場尋求資本利得,而非實體擴張,越是寬鬆環境越是如此,過往十年的事實呈現已很清楚。
 
而美國何以致今日,也正是因為供給需求發展落差無法自我調整,三十年來經濟已經"電力到底了"所致。
 
唯有寬鬆「需求面」才能從根本重新啟動動能這對美國來說,現在只剩國家財政政策可以仰仗了,而且必需是極具規模的財政擴張。
 
為此,籌措財源就是政府首當其衝的困難,不是增加稅收,就只能擴大舉債(對企業的政治威脅僅或短期有用)。
 
這點悲觀派的觀點恐怕是對的,川普政府欲大幅減稅就很難進行有效的財政擴張,唯有增債一途。
 
問題來了,為了讓近零的基準利率回歸正常」,聯準會正打算收回過去QE放出的流動性,進行縮表、加速升息。升息意味著債務成本上升,政府原本的債務就已破表高築,且不談這對民眾信心的影響,除非川普的政策保證能夠帶來更高的成長與償債能力,否則這時候加碼無疑是朝向債務失控的危險之舉。而高成長是否可能?本文隨後有完整剖析。
 
因此美國若想再大幅發債,除了維持低利重啟QE之外別無選擇。
 

這裡,一種看似可能替代方案是,美國企業的海外資金或許可以成為新財源。川普希望透過「一次性課稅」,以極低稅率(10~15%)吸引這些資金回美投資

那麼,這些錢是否可以緩和流動性?
答案多少是肯定的,唯以規模來說(1/3回流率來看,市場可望得到五千到七千億美元的挹注),仍然不足以覆蓋必然上升的總合成本(隨著三波QE共計四兆之多的陸續到期)。

共伴效益也將比預期低很多,因為連同入美的他國資金一起,這些游資本質仍在追逐資本利得,在需求不振卻升息循環的環境中,更多會是去操作金融資產,伴隨利率壓力而推升總體系統風險。

 
undefined
 
更高的投入成本、更高的舉債,當然必須要有更高的經濟成長才能達到正報酬那麼,可能嗎?
 
須從兩個面向來看
 
首先,以「鐵、公、機、港」等基建本身屬輔助性質,如果主體產業不夠力,將只是徒增全民負債而已(猶不如投入教育或產業補貼)。
 
那麼美國主體經濟夠給力嗎?當然是No,政府就是希望能透過大規模基礎建設來帶動周邊產業復甦、創造新的需求與產出
 
唯美國是高度已開發國家,新的投入主要為取代已甚老舊急需翻修的基建,而非新的開發,特別是川普的政策指向傳統鐵鏽帶、已大量外移的舊產業項目
 
縱使不論美國的高工資環境與萎縮市場,這些本身早就已是難以生存、低利潤低競爭力的產業,事實上並不會因為一些稅制優惠的小恩惠,就重新引起投資者的興趣。
 
如此,財政擴張的初衷目的:帶動投資重振就業的外溢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則問題則將回到上述,是否純粹藉此財政擴張本身相關效益就足以啟動內需動能?擴張後市場預期的有效需求創造,是否能夠支撐得起景氣上升循環?
 
這除了前面說的規模程度之外,還得看所謂的「下滲率」(涓滴理論)。
 
新政府或許希望,只要工資增速(建設可拉高勞動力稀缺性)能夠快過債務增速,成長與良性通膨就能達標 。這是流量」自信。
 
姑且不論工資增長對實質有效需求的轉換率有多少,美國巨大的勞動參與率缺口就會是延滯工資增長的超級電容」,同時美國人平均負債的持續高企同樣也會是消費動能的「超級天塹 此外新增工作機會對結構型失業的補足率有多高,是另一個巨大問號。
 
我們甚至都還沒討論到在成長長期停滯環境下,就業市場結構降維可能導致的廣泛低薪化問題
 
這些通通都會直接、深入地影響「下滲率」,而它們都是積累已久的「存量」難題
 
社會安全或許可以提供上述難題的救贖。但眾所周知,川普政府將緊縮健保制度、社會安全機制,以騰出資源進行基礎建設(基本上連這點的可行性都備受質疑
 
這事實上是緊縮社會金字塔廣泛基部的必需性支出補貼,增加一部分相對不廣的中產階級勞動收入,以及,把頂端少數的肥貓養得更肥
 
因為前者以移轉支付效果為目的,後者仍以商業利益為目的。而移轉性支付正是彌補「下滲率」失調導致總體需求衰退最重要的「存量面」保障手段
 
以上可知,美國經濟現在的問題並不在於造血能力不夠,而在於血液早已氾濫,卻難以流到七成以上的組織細胞。
 
 
undefined
 
再回頭看,縱使純就商業利潤計算,一如前述,既有市場早已否定了美國上述建設的可報酬性(否則早就做了),減稅並無法積極促進資本協同投入動機
 
只能強渡關山,由政府的手介入干預,才有達標落實的可能。
 
如此整個經濟計劃終究還是等於必須回歸左派」本色,尤甚者,這或也是一種政府強力主導下「國家主義」甚至「社會主義」經濟的變相概念(至少「重商主義」有人提出了)
 
這還沒完,就算這些支出能夠帶來收益,基建規模除非真的夠大(缺口粗估至少1.4兆美元,然要足以帶動總體投資遠需更高),以系統流量壓過存量效益。
 
否則,雖然民眾有工作有收入,增加的幅度仍遠不及通貨膨脹與流向少數上層的利得增速(因應資產價格排擠民眾存款增加而減少支出)吉尼係數不會得到改善,近乎枯竭的內部動能自也無法開展。
 
 
結論
 
川普無法在拉高利率環境下進行經濟重啟政策,較可能帶來停滯性通膨、資產泡沫破裂、跟債務膨脹失控。
 
然而即便是維持低利環境,他的右傾政策仍不足以有效啟動內需動能,金融體系動盪與風險反將加深。
 
這是一個雙重悖論,美國已騎虎難下,而這一切都還是尚未納入可能的貿易保護主義等外部變數下的推演而已
 
不論如何,需求推動的健康性通貨膨脹事實上將很難實現,非需求拉動的通膨與升息,終會受制於基本面支撐不足而泡沫化
 
以這幾年中國經驗的眼光來看,這只不過是另一波「過剩產能擴張」而已,將來的去產能、去槓桿與去債務,會是大到難以克服的問題。
 
現在,市場一片樂觀氛圍,全世界的熱錢也正展開大集合,在既有的泡泡之上用更空前的力量重新吹氣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iki 的頭像
    Riki

    RIKI の わびさび

    R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