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講的「創新」,其實好比一種化學過程:透過科際發展間的交互作用、誘發特定的結合方式,產生許多新的生成物,而後由人類經濟社會選擇適者,擴大此基因生存機會。

因此樣本基礎「量」的形塑問題,就特別重要。

任何一個產業的興盛,環境背景的先決條件,總是更廣泛的總體結構基礎。矽谷成功,正在於它站在一個經濟環境根基雄厚、左右逢源,教育、科技、人文、開放、多元性的社會

而架構這一舞台結構,是它的內需與服務業導向經濟。高價值產業產出起源於高價值資本投入,這些資本裡面,歸結到最後即為「人力資本」,乃重中之重,是先進國家其強盛基礎,自不待言。

undefined

由此可知,台灣要連結矽谷,首先要做的不是投資科技業人才,而是產業結構轉型目標下所有產業的所需人才。當台灣的經濟環境走上高端化,高階投資就進來,高產出人才也不想走,各行業利潤升高,帶動總體質性上升。

在這環境下的人才,有更多的前沿接觸與思維,有更廣泛與複雜的融合構思,意味著更高的創新潛能、更貼近先進市場,與市場成功機率。

看看數據我們會更清楚。

美國的總體經濟產出中(GDP),服務業占了八成之多(製造業不到兩成),但勞動力分布上,科技產業占了四成,若加上銷售、運輸、營運、維護等等相關業鍊,就超過六成。簡單的說,科技產業對美國來說,就是科技服務業。毋須解釋,他們賺的當然是最高利潤的部分。

相對的,台灣工業產出佔全部的1/4,服務業號稱七成,但製造業勞動力高達四成,正宗服務業者事實上僅約五成(幾乎以非科技業為主)。我們用四成的"人才",去產出1/4GDP,吃掉九成以上的歲入資源投入,然後將所有的剩餘價值,全部送到了國外。科技業對台灣來說,就只是名義好聽的低階製造業。

你如何不低毛利?如何不三班制爆肝?如何不通膨低靡?如何不財富集中?你如何不投資乏力?

undefined

中醫理論認為,身體陰陽五行環環相扣,欲治某處之疾,必從系統層次入診,方不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台灣想要逐鹿全球前沿產業、賺取趨勢之財以發展經濟,構思是對的,但策略層次與緊密性盡皆不足。以至於餅做大了,卻仍食不充飢,尤有甚者,對岸中國大陸急起直追,這個金碗怕是朝不保夕。

"人才"真正當"人才"看待吧!你還有退路嗎?資本主義下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錢。 「出一個菜市仔子,馬丟先有菜市仔。」

這是我們尋求脫困並提升的唯一道路及目標。做不到,最後連個搞連結的小跟班都跟不上。Let along the "Silicon Isla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iki 的頭像
    Riki

    RIKI の わびさび

    R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