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作者的問題在他所做只屬靜態描述,但談論美元地位挑戰更需要的是動態描述。

沒人質疑今天美元使用規模與受依賴程度的既有「存量」現狀,但更大重點在「流量」問題,那正是判斷金融市場走向最重視的指引。我不認為身為哈佛教授會不知道這些,但既然是媒體評論,選擇有利的講乃各國皆然。只是,即使是那些論點也未必站得住腳,底下逐一說明。

一,「全球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市場比任何其他貨幣都深」。

這其實是問錯因果。以美元計價的商品與資產廣泛,過去其主要驅動力是來自於美國經濟體的強大,需求強大、商品強大,由於二戰後已無任何國家可與美國相提並論,美元流通量增、規模經濟產生毫無阻礙,其貨幣金融體系效益自我強化以至極致鼎盛。

但如今這個核心驅動力已經衰弱,並分散轉移至其他大國經濟體,除非後者繼續支持既有貨幣體系,否則想當然爾,美元緊隨的動態衰落將是不可逆之勢。

二,「持有大量美元資產之鉅,拋售將損害持有價值」。

要問的是拋售的損失跟繼續持有的長期損失對比為何,以及資金轉移面對的機會成本與新潛在收益差異又為何。

以中國為例,當美國以量化寬鬆、慷別人之慨來處理本國的經濟問題並長期化,造成外國持有者被外部化的利益損失,中國央行當然必須減持並分散風險,而漸進式拋售將無大礙於價格,因為手握更大宗的美方必須想辦法接手,以致力維持自身市場穩定。

減持的資金如果沒有其他更好的去處,就會被迫打消此意、繼續停泊在美元資產市場,正如現在多國的實際投資狀況。但如果有更具成長空間的地方,大量的流動就會展開,例如中國將美元投注於拓展「帶路」的期望收益更大,或是其金融體系的建成開放下的金融新藍海等。

三,「美元在國際貿易、支付和銀行業務中的作用過大」。

這就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單一貨幣有其國際貿易上的效率優勢,但相對的也有其風險,如果風險高過效益,曝險國家當然會想方設法獲取替代方案。

金融危機後的美國不但大開印鈔機以鄰為壑,更將美元和支付體系毫不避諱地「武器化」,財富乃利益核心,不會有個人或國家安於將其家當放在此威脅之下,美元的過高地位正是現在自身挑戰的源頭。

四,「受信任的機構才能提供此角色重任」。

雖然這點內涵跟上一個一樣,但這裡Zoffer其實特別專指「數字貨幣」,直白地說就是中國央行即將推行的區塊鍊貨幣,因為受制美元美債規模而必須嚴格掌握美元發行的美國政府暨聯準會,會讓臉書的Libra過關的可能性相當相當低,即便那已是難以阻擋的未來趨勢。

事實上,比特幣的實務經驗已經指明,去中心化的區塊鍊貨幣較多可能成為分散投資的「商品」,而非普遍流通的「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必須仰賴背後終極的資產擔保確認與無虞的流動性供應,以現代貨幣而言,那仍須是由主權行為者直接發行管理的中心化體系。

人們較可能接受大國政府擔保統合管理的單一計價數位貨幣做大規模交易、結算或儲值,而不是數量與流通機制有限且形制名目種類繁雜、高隱形交易成本的去中心化區塊鍊貨幣。

就這點而言,這個美國金融體系的軟肋,反而是中國位居後發創新的優勢。中國多年的數位支付實務也早已表明,有公權力背書的數字貨幣的可信賴性從來不會是問題,問題在於這個國家當下的經濟與金融實力健康狀況,乃至政府的可信度。

可信的不是網路演算技術本身,而是能夠規範管理它的最高權力。

五,「政府支持加上經濟體支持才能擁有貨幣霸權」。

完全同意。高流動、低風險、收益佳是當初美元拓展順利的技術性因素,但它背後真正的理由是美國的霸權地位。

它的創新、生產力、商品與企業競爭力沒有對手,它的市場利益之大能夠獲得體系各國唯有支持,它的軍隊掌控各地緣政治咽喉橫行全球莫敢不從。這些都支撐著美元王者地位的維持。

但現在我們講的是,新興挑戰者正是從這些根本條件上,全面展開競逐,而既有霸權的捍衛手段則日益捉襟見肘,整個走勢數據盡呈現持續性的下降中。

中國商品的生產力與創造力,中國的市場池水規模,中國的石油需求與買家地位,中國的政府體系效率,中國的對外拓展速度...。中國現在支撐美元卻是為了接下來的人民幣國際化。

看在眼裡如果不膽戰心驚,美國人又何必展開鋪天蓋地的全面對抗?

生物學中,生態體系的變動呈現的往往是「∫」形,探討美元地位問題關鍵要問的,是現在雙方目前是處在的是什麼相對位階與能量?總體長遠的態勢動能方向為何?在什麼時候、什麼質量的變化將會引發美元體系起到什麼程度的連動?

了解完這些,我們才能真正去評估,美元真的安全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iki 的頭像
    Riki

    RIKI の わびさび

    R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