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的分析,為了「自給自足」而對外發動戰爭,就歷史脈絡而言,其實也不能說是歪理。事實上這相當符合當時歐洲典型的地緣政治論的思維,特別是陸權論,元首自然深肘益加。

現代工業帝國的命脈,繫於其工業生產體系各項要素的確保:原料、資本、技術、分工、市場,其中能源(原料)自然是重中之重。

受到天然的地理限制,絕多數的國家都不能獨自完整擁有這整個鍊條,因此必須透過貿易(和平手段)或是掠奪(戰爭手段)來獲得滿足,並進一步尋求穩定控制,然資源有限,大國的競爭與衝突就從中衍生。這在〈Post-Americana〉文中已有詳述。

但是實行途徑是什麼呢?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就有截然不同的理論,前者當然主張透過掌握大航海時代以來佔盡優勢的海洋交通來取得,後者就是從事運輸成本較高、但投送容易的陸路。對德國來說,西面已被既有海權大國堵住了去路,東邊就是必然的僅剩選擇。

特別需注意的是,這裡一個前提是因為國際「自由貿易」已得不到安全保證,致「武力征服」成了僅剩選擇使然。德國強勢崛起,引來了來英美來自海上的全面圍堵,法國不提,若一時打不過英美艦隊,要確保帝國工業命脈的「生存發展空間」,往烏克蘭與高加索擴張就是不得不然。

拿下全鍊條要素獨立自主,才有能力回頭一次收拾英美。

可是,陸權上不仍是我德意志居絕對優勢?為什麼希特勒最後還是只能用「現實主義」思維下決策,而不採「自由主義」與俄國直接貿易合作就好呢?

原因就在他的第二層顧慮:貿易可能引發新競爭國興起。對東方農業文明工業化的憂慮是正確的,戰後的蘇聯與現在的中國已經證明之,德意志自己不也是後發崛起的?而且即便俄國未能因此崛起,也很可能最終會因為畏懼德國太過強大,而倒向不斷離間慫恿的英美。

這裡其實有個明顯的矛盾,既然「低等人種」只會汙染血緣、導致超級賽亞人的墮落,那他們為什麼又有變成明日的強力工業對手之虞呢? Well,人類社會,理論常常會為了目的而服務,更何況是極端主義的時候!

所以第三帝國為什麼失敗?

不是因為它發動了一場「已經輸掉的戰爭」,而是打從一開始元首出發點就想錯了。在錯誤的時機、用錯誤的方式去執行了這個當時階段過度宏偉(但自私)的計畫。

這樣說吧,假如!假如德國選擇「容許」俄國發展、與之經濟合作,有波蘭等國的緩衝,只需維持一個相對平衡的陸上力量(這點顯然不難),亦與義大利等地中海國家結合互利,然後將主要國力投入海權擴張、爭取更多潛在的工業鏈條與頻寬,幹練又效率的德意志與衰落的大英帝國、陷入大蕭條的新興美利堅、技不如人的浪漫法國人正面競爭,本已實力強大的德意志能有多少勝算?(這聽起來怎麼好像今天某崛起大國正在做的事?只不過這個國家似乎自卑多一點,不講歧視...)

看著被陸權強力擠壓的既有海權大國,姑息綏靖、只敢假戰、玩不轉鶴蚌相爭的英美,俄國該買誰的帳比較符合國家利益?比起有利的地理條件,德國是否該怕更內陸更封閉的俄國崛起?(當然那時候還不知道何謂磁吸效應就是了。)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我知道!說這些都太過樂觀,而且歷史不容假設,但同樣是危險年代的命運孤注一擲,穩健的決策者該如何做?

新舊霸權交替的亂世,美國猶未成氣候、列強投鼠忌器更多,希特勒尚有選擇方式與空間,俾斯麥在世,應該也會要他三思。如果決定論是對的,或許整場戰爭真正一開始就註定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元首的心態吧?

------------------------
即便如此,巨大的結構制約下,二戰德軍還是存在勝負的不確定性
強哉德意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iki 的頭像
    Riki

    RIKI の わびさび

    R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