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個幫助切入理解的思考。

生活上我們常會發現一件事,人與人在溝通時,很多時候即便對話的語法文法不對,也能正確 "got it!" 明白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其實甚至不用語言,以肢體表達、一個眼神,乃至心有靈犀,都能做到。

因為語言文字僅是一項有限的表述系統、溝通途徑之一,而其不完備性僅能做盡量「擬真」的訊息傳遞,無法代表開放世界中指涉的全維訊息本身。(奧妙的是,這也是人類溝通經常出錯的原由之一。)

相反的,前者是配合後者需要而衍生,就像我們社會許多的新詞彙也多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 (“屁孩”、“坑爹”..),更正確地說,與其他所有符號系統一樣,它們都是自然邏輯下的定義衍生物,不會是其本體涵括甚或全息代表。

這裡需要的釐清重點是,總體情境當然發揮其中引導與規範背景作用,但誰來決定「爆炸資訊」指數增長下的“函數塌縮”最終抉擇?(若有時間,進一步去思考這些背景作用從何而來,會發現更多更有意思的事情。)

那麼,溝通傳遞的是「組合」還是「本質」?是「情境」還是「人性」?是「發散」還是「內斂」?

這跟嘗試模擬市場各種訊息而開發的程式所遇到問題是類似的,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根據既有的資料數字,去推導出它們共同隱含的數學程式或規律,不論數據多寡都行,Database越多會越具解釋力。

但現實世界中,不論再大的數據基礎,你永遠都會遇到這個式子外的「例外」樣本,俗稱黑天鵝,「sigma困境」,不管你用多少前設範疇內的修正工具補正。

純然用公式或演算法去看涉及人的世界、解釋它,不少時候你可能會是對的,但是隨著涵域與層級的擴大,更多時候會疲於奔命補紕漏,因為你在追索的是一個無限發散系統,永遠追不到全貌,不是因為全貌不存在,而是看的角度從出發時便搞錯了。

就如同現在類神經網絡遇到的問題一樣。

當然,亦如其他前設體系,就實際管理與創新應用上,它仍會有很大的潛在發揮空間,仍是相當值得發展的前沿科技。

--------------------
宇宙質能溝通是正熵法則 自我組織是負熵法則
生命不是計算機 AI只能輔助無法取代

 

「 深度學習 」的 3 個瓶頸

 

undefin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iki 的頭像
    Riki

    RIKI の わびさび

    R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