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整本就是在講一件事:生物皆演算法,人類這種演算法在演化中勝出,佔領一切、建立唯我意義世界、剷除多餘,現在並已展開主動主導演化的新階段,將進入神人紀元。
 

內容不贅述,這裡只論兩個樞紐問題:一,人(生物)是否只是演算法、演化只是資料處理?二,演算法大帝的數據帝國真能完美統治一切?
真是超級大哉問。

 

第一個問題,作者當然是持懷疑態度,只是限於身份,不能帶入不可否證的部分。然作者也指出,演算法下情感與情緒等皆為多餘,何需存在?單一的自我也實不存在,那只是資訊串流的匯聚假象,何以生物意識只有單一性?(人腦運算本應遠可多工)
 

回答這整個問題,必須要先問,智能與意識有什麼差別。
 

如果設計良好,「高智能機制」完全不需「意識體」參與也能充分執行角色任務。神經突觸傳來的訊號,進入腦部演算,產出結果訊號輸出,這演算架構是基因先天給定,而兩者可隨後天資訊流變動而學習進化。智能可說就是腦部的演算能力。
 

那麼意識呢?就像玩碟仙,匯聚成一的力量,似乎變成存在一個「無形的手」在背後操縱,而我們卻都知道沒有這個東西。腦部演算法活動可說是由外部資訊串流的總體投入,而經中央的總權衡後決定各部輸出,權衡法則即是智能。
 

與颱風或塞車的差別在於,生物的系統具有反饋應對機制,所以可以形完自主性活動。這些軟硬件的流動運行,加上自主性,產生了運算流下的自我意識假象,例如民族意識的私我傾向。
 

所以你必須要有反饋系統,才能有自主性模擬,產生意識。AI或大演算要產生自我意識,就得先接觸實體世界再說。
 

然,這真就是全部了嗎?
 

集體意識總覺得跟自我意識有什麼不一樣(雖然後者其實也只是集合體)?
 

因為前者集合的是“一群意識體”,後者集合的是一群“腦中的電流態”。更正確的說,前者是被動集合,後者是主動集合。這裡得分兩點來說明。
 

首先,我們知道天地萬物皆是相對而存在,如果沒有一個有別於外部的相對性,自我意識便無法立足。所謂的「差別心」就是關鍵,電腦的演算法只能給定差別認知,如宣告,並不是自我生成的。
 

第二,你無真實自我,你受外在決定,你只是外部現象的投影。但是,投影也需要底片。
 

自我意識是一種發生在腦電運作產生的一元集中性,腦電領域是量子世界,量子集中性涉及的是波函數塌陷,而塌陷必須來自「測量」,則「測量」來自何處?它不會是來自既有神經元的電子彼此量子界定產生,因為腦中電流已是測量結果,不是來源。
 

根據相對性,它必須要有一個單一的量子測定來源,才能規範腦部電流運作,也就是演算法。
 

對,沒錯,演算法不是全部,生物演算法別有乾坤。
 

整個問題就在於,你無法驗證。物理科學無法驗證自身系統以外的問題,所以「測量問題」就進入了不可否證範圍。所以跟作者一樣,我也只能回答到這裡:there is something else。
 

我們不知其來何處,但我們知道它有「預設性質」,也就是作者所說的情緒與苦樂傾向來源。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就好回答太多了。
 

以「Money Ball」為例即可說明。量化革命為何只能為運動家隊贏得單季20連勝,卻20年拿不下總冠軍?
 

因為人是會進退步、突然開竅或受傷的,數據只是包括心態在內的外在總表徵,靜態的落後指標無法成為張握動態的領先參考的,幾個動態變數的發威,一下子就能改變季初看似最佳的安排。
 

演算法同是靜態描述的,盡管它看似可能隨時掌握數據的動態變化。在開放系統裡,無盡尾數的混沌效應並非電腦有限系統能描述的,哥德爾不完備作用就能顛覆它的掌握企圖,因為在普朗克尺度的世界裡(量子),一切都是「二階混沌」、隨機且測不準的。
 

因而也就更別提變數的化合作用之產生先期運算了。這也是為何程式、運算、人工智慧、甚至人工意識多半能把既有的事物做到極致,卻永遠也無法在創新研發變革上,而這,正是演化最重要的力量。
 

作者描述的數據帝國的恐怖世界不會降臨,至少我們可以鬆一口氣了。
 

整本書作者真正想講的是,我個人認為,科技最終還是會馴化人類,其禍福難料,但那都只是緣木求魚,人類真正要的,是內心的自在安樂,不在外求。

而那一大塊科學猶未知之毫毛的部分,在某些哲學系統中,皆早已完備闡述。
 

回頭是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iki 的頭像
    Riki

    RIKI の わびさび

    R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